黄玉顺:“儒藏”三问——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30华诞感言
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疲软,央行也重新开始了降息,市场还预期12月份或将首次降存款准备金率,未来还可能出台来更多的刺激性措施。
新常态蕴含发展新动力。其二,去杠杆化任务艰巨。
其三,城镇化面临转型。如今,制造业已近饱和,人口、资源等越来越多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,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制造业。李扬分析,导致结构性减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: ——资源配置效率下降。这是因为,各经济主体获得新增资金后,往往将其用于偿还债务,而不是从事消费、生产和投资等‘正常经济活动,从而导致经济收缩,李扬说。劳动、资本和技术进步,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。
李扬认为,为了去杠杆,必须下决心扭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,同时,应进一步改革国有经济,控制其软预算约束下的高负债倾向,进一步管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。时下,中国已越来越接近国际科技前沿。事实上,中国今天是一个经济总量超越10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,不应该再以以往的高速度继续增长。
习近平愿意接受中高速增长为新常态,显然认识到中国经济渐趋成熟,很难持续同样的高增长。可以说,他面对的挑战,和邓小平在30多年前首次推行市场改革时一样艰巨。但这种生产力提高方法很快消失,所以低增长是无可避免的。比如,习近平的反奢华规定,包括官员出差、宴会和其他利益,显然减少了国内消费。
习近平期望更先进模式的未来增长,以创新和技术上的进步,来取得必要的生产力增长。然而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却公开指出,这种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。
首先,如何加快经济转型,以确保中国的经济增长,在长期更有持续性。这意味着在研发上的更多投入。中国目前还能维持其有力的增长潜能,主要原因是其更巨大的内部动力,即中国内部许多地区,仍然渴望增长和进一步的发展。从现在开始,其宏观经济政策将更着重全面的目标,如稳定的增长、就业和通货膨胀等。
归根结底,习近平的改革对新常态里下一阶段的增长至关重要其次,也是更重要的,如何发展新的增长源头。中国经济面临强劲逆风,2015年的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至7.1%,或甚至7.0%。以总额来说,中国在全球的研发开支其实不低,排名世界第二,仅落后美国。
从现在开始,其宏观经济政策将更着重全面的目标,如稳定的增长、就业和通货膨胀等。更重要的是,政府将坚持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提升的长期目标,不再受一些GDP指标短期变动的困扰。
国内消费(中国很低,约占GDP的40%)的增长太慢,不能弥补国内投资下降的缺口。中国区区7%增长一年所增添的国内生产总值(GDP),等于印度尼西亚总GDP的三分之二或印度的的三分之一。
比如,习近平的反奢华规定,包括官员出差、宴会和其他利益,显然减少了国内消费。因此,未来的增长必须从更多的投入,转向取得更高的全要素生产力(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)。习近平期望更先进模式的未来增长,以创新和技术上的进步,来取得必要的生产力增长。归根结底,习近平的改革对新常态里下一阶段的增长至关重要。习近平大力打击贪污和寻租行为,在巩固他的权力的同时,也在短期对经济增长造成附带损害。要达到这个目标,中国的增长模式必须重新平衡,国内需求必须扮演更重要角色。
外部需求也因此大幅下跌。各层次政府的反贪调查,给官僚体系带来了不稳定,造成政府官员的不作为,甚至造成政策瘫痪,尤其是在地方上。
中国2013年的人均GDP比1979年多约100倍。除了不利的人口结构,市场改革初期,靠进口新机器和配备所带来的技术改良提高生产力相对容易。
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到最近才表态,认可这较低增长为新常态? 习近平显然已经接受,所有的高增长必定会宣告终结。中国申请新专利的数量领先全球,但其脆弱的的知识产权制度,却对创新的商业化没有帮助。
因此,指示收集中国GDP数据的国家统计局,采取步骤终止GDP至上的做法,改变其计算GDP的传统方式,更加注重其他质方面的增长。毫无疑问的,中国正朝发展可行技术基础的方向发展,以便实现支持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增长。一个有效和运作良好的法律框架,是良政和成功实行各项改革所不可或缺的。这意味着在研发上的更多投入。
换句话说,在新常态下,改革红利将推动未来的增长。而印尼与印度的最新增长率,只是5%和5.3%。
从供应方面来看,中国以往的增长,同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力的农业,转移到较高生产力的制造业有关,即经济学家刘易斯(Arthur Lewis)所说的无限制剩余劳动力的理论。首先,如何加快经济转型,以确保中国的经济增长,在长期更有持续性。
随后,中国经济决策者便一心一意,甚至盲目不顾代价地追求GDP增长。在今年10月的中共四中全会,改革的主要重点转向法治,以强化法治中国。
中国目前还能维持其有力的增长潜能,主要原因是其更巨大的内部动力,即中国内部许多地区,仍然渴望增长和进一步的发展。可以说,他面对的挑战,和邓小平在30多年前首次推行市场改革时一样艰巨。在2013年11月的中共三中全会,习近平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方案,涵盖关键领域如金融业改革、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、市场竞争政策、国有企业改革等。中国刚起步的研发基础设施,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,但其研发开支近年已快速增加,在2014年占GDP的2%(美国是2.8%,日本是3.4%)。
但其许多重工业的多余产能,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措施,最近大大地抑制了国内投资。习近平愿意接受中高速增长为新常态,显然认识到中国经济渐趋成熟,很难持续同样的高增长。
中国未来的经济表现,不会由单一GDP指标的改变决定。以区域和全球水平来说,中国的所谓低增长其实还是非常高的。
中国的新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700万人,其工业基础也日益扩大和成熟。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和学术顾问 叶琦保译 进入专题: 中国经济 新常态 。
评论列表